Category: Preventive Care


  • 現代生活中,我們經常聽到「健康從飲食開始」或「運動改變人生」,但你是否知道,人體酸性化可能是潛伏在你健康背後的隱形敵人?健康人的血液應呈弱鹼性,pH值約在7.35至7.45之間。然而,隨著環境污染、不規律的生活方式和不良飲食習慣的影響,越來越多人的體質逐漸轉向酸性。這種「酸性體質」被醫學專家稱為「百病之源」,與疲勞、慢性疾病甚至癌症息息相關。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將深入探討酸性體質的成因、影響,以及如何透過簡單的改變重拾健康。 什麼是酸性體質? 人體的血液和體液在正常情況下應維持弱鹼性,這是細胞運作和新陳代謝的最佳狀態。新生兒的體液通常都呈弱鹼性,但隨著年齡增長,外在環境(如空氣污染)和內在因素(如飲食失衡)會讓體質逐漸酸化。一項針對都市人群的健康調查顯示,在生活水平較高的大城市中,超過80%的人體液pH值偏低,顯示出不健康的酸性狀態。這不僅影響日常活力,還可能為疾病埋下隱患。 酸性體質如何危害健康? 當體液偏酸,細胞功能會變弱,新陳代謝減慢,廢物難以排出,進而增加腎臟和肝臟的負擔。長期下來,這種狀態會引發一系列症狀,例如疲倦、記憶力下降、四肢無力、頭暈耳鳴、失眠、腹瀉或便秘等。更令人擔憂的是,這些問題在醫院檢查時往往查不出明確病因,若不加以改善,可能演變成嚴重疾病。 日本著名醫學博士柳澤文正曾進行一項實驗,抽取100位癌症患者的血液樣本,結果顯示全部呈酸性。此外,統計數據表明,85%的痛風、高血壓、癌症和高脂血症患者也擁有酸性體質。這些發現讓專家們得出結論:人體酸性化是眾多疾病的根源。 酸性過多引發的四大類病症 酸性體質對身體的危害可以分為以下四類,每一種都與日常生活息息相關: 骨骼與礦物質失衡:強酸與鈣、鎂等鹼性礦物質結合,形成固體酸性物質,長期累積可能導致骨質疏鬆症。 炎症與器官損傷:酸性物質堆積在關節或器官,引發炎症,可能導致動脈硬化、腎結石、關節炎或痛風。 血液循環障礙:酸性廢物堵塞毛細血管,影響血液循環,易誘發糖尿病、腎炎甚至癌症。 消化系統問題:胃腸道酸度過高可能導致便秘、慢性腹瀉、胃酸倒流或潰瘍,甚至影響尿酸水平。 此外,酸性體質還可能影響兒童智力發展,因為酸性環境不利於大腦細胞的正常運作。 現代人體質酸化的六大原因 為什麼現代人容易變成酸性體質?以下是六個主要原因: 飲食結構失衡:科學飲食建議酸鹼食物比例為1:3,但現代人常以精米、白麵、肉類為主食,這些酸性食物比例高達3:1,長期攝入過多酸性物質是關鍵因素。 運動不足:運動能幫助排出體內酸性廢物,但現代人多以車代步,缺乏運動導致酸性代謝物滯留。 心理壓力過大:快節奏的生活帶來壓力,若無法釋放,會影響內分泌系統,使體質酸化。 不良嗜好:過量吸煙和飲酒(均為酸性物質)直接加劇酸性化。 生活不規律:熬夜、狂歡等無規律習慣會擾亂身體平衡,加重酸性負擔。 環境污染:受污染的水源、食物和空氣將酸性物質帶入體內,長期累積影響健康。 如何「減酸」重拾健康? 要改善酸性體質並不難,關鍵在於調整生活方式和飲食習慣。以下是一些實用的建議: 增加鹼性食物攝入:海帶被譽為「鹼性食物之王」,能有效中和酸性物質。其他如蘋果、菠菜、葡萄和茶葉也屬於優質鹼性選擇。 減少酸性食物:少吃高脂肪、高蛋白食物,如蛋黃、乳酪和加工甜點。若無法避免,可搭配鹼性食物(如燉肉加海帶)平衡酸鹼值。 規律運動:每天30分鐘有氧運動(如快走或瑜伽)能促進排汗,排出酸性廢物。 保持良好作息:晚上12點前入睡,避免熬夜,並減少宵夜習慣,讓身體有充分休息時間。 減輕壓力:透過冥想、閱讀或與朋友聊天釋放壓力,維持心理健康。 常見食物的酸鹼性一覽 了解食物的酸鹼性有助於調整飲食。以下是一些常見分類: 強酸性:蛋黃、乳酪、白糖、西點、柿子、烏魚子 中酸性:火腿、雞肉、豬肉、牛肉、麵包、奶油 弱酸性:白米、花生、啤酒、海苔、章魚 弱鹼性:紅豆、蘋果、洋蔥、豆腐 中鹼性:大豆、番茄、香蕉、檸檬、菠菜 強鹼性:葡萄、茶葉、海帶、天然綠藻 哪些人容易變「酸」? 以下人群尤其需要警惕酸性體質: 熬夜族:凌晨1點後不睡,內分泌代謝產生更多酸性毒素。 宵夜族:晚上8點後進食,腸道酸化影響肝功能。 不吃早餐者:空腹啟動腺體代謝,長期導致酸性累積。 精食族:偏好精緻食物、少粗糧,腸道老化加劇酸化。 自測:你的體質是否已「變酸」? 以下是酸性體質的常見徵兆,若你超過30歲並有6-8項符合,建議立即採取行動: 早上精神不佳 夜間失眠或睡眠品質差 整天疲倦無力 工作缺乏耐力 情緒易怒 常被蚊蟲叮咬 皮膚問題頻發 經常感冒或發燒 有高血壓或糖尿病等慢性病 頭痛、腰酸腿痛 結語:從今天開始「減酸」…

  • 糖尿病(Diabetes Mellitus, DM)是一種影響全球數億人的慢性代謝疾病。隨著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和人口高齡化,糖尿病的發病率正在迅速上升,成為繼癌症和心血管疾病之後,威脅人類健康的「第三號殺手」。本文將帶您深入了解糖尿病的類型、症狀、成因,以及如何透過飲食和生活習慣來預防這一潛在的健康危機。 什麼是糖尿病? 糖尿病是一種因胰島素分泌不足或功能降低導致的代謝紊亂疾病。胰島素是人體調節血糖的關鍵激素,當它無法正常工作時,體內的糖類、脂肪和蛋白質代謝會出現問題,導致血糖升高,甚至出現尿糖現象。糖尿病主要分為遺傳性和非遺傳性兩大類,常見症狀包括: 若未能及時控制,中晚期糖尿病可能引發心血管疾病、腎衰竭、視網膜病變、周圍神經損傷等併發症,嚴重損害健康,甚至危及生命。 糖尿病的現狀:年輕化趨勢加劇 別再認為糖尿病只是「老年病」!近年來,糖尿病患者年齡層逐漸下降,越來越多的年輕人,甚至兒童,開始受到影響。日本一項調查顯示,約80%的第二型糖尿病患者年齡在20歲以下,這種非遺傳性的第二型糖尿病正以驚人的速度擴散。 國際糖尿病聯盟(IDF)在2003年提出「糖調節受損」(Impaired Glucose Regulation, IGR)這一概念,用於描述血糖升高但尚未達到糖尿病診斷標準的狀態。具體來說: 「糖調節受損」是糖尿病的典型前期徵兆,若不及時干預,很可能演變為真正的糖尿病。 糖尿病的類型與診斷標準 根據美國糖尿病協會(ADA)2010年的標準,滿足以下任一條件即可診斷為糖尿病: 糖尿病患者理想血糖目標 糖尿病的類型 環境與生活習慣對糖尿病的影響 科學研究表明,現代生活方式的改變是糖尿病激增的主要原因。以下是四大環境因素: 過去30年,人們的飲食結構從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轉向動物性食品和高熱量加工食品,這種轉變直接導致了熱量攝入過剩與糖尿病發病率的上升。 血糖的秘密:維持平衡的重要性 血糖(主要為葡萄糖)是人體細胞活動的主要能量來源。正常情況下,清晨空腹血糖應維持在80-120 mg/dl之間。若血糖異常,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保持血糖穩定是預防糖尿病及其併發症的關鍵。 如何預防糖尿病? 雖然遺傳因素無法改變,但調整生活方式能顯著降低糖尿病風險: 結語:糖尿病不再是遙遠的威脅 糖尿病已不再是老年人的專利,它像幽靈一樣潛伏在每個人身邊。從兒童到中年人,甚至孕婦,無人不面臨風險。透過了解其成因和徵兆,我們可以採取行動,避免成為下一個受害者。改變從今天開始——健康的飲食、適量的運動,以及對血糖的關注,將是您對抗糖尿病的最佳武器。 您有沒有檢查過自己的血糖?歡迎在下方留言分享您的經驗或問題,讓我們一起守護健康!

  • Introduction When we’re young, we often live by the motto “No pain, no gain!” But as we age, a new truth emerges: “No pain is a big gain.” Pain, even the subtle kind, can drain our energy, limit our freedom, and stop us from enjoying life’s simple pleasures. That nagging ache in your arm? You…